本人對於「氣候變化」並沒有專業的了解,僅有幾點個人層面的認知。
在我看來,氣候變化固然在地球氣候變化周期裏面,屬於正常現象,但目前的波動幅度卻是不正常的。我所了解的「氣候變化」更多指的是「極端氣候」的發生及其頻率。從今年的高溫和這幾天的急劇降溫,我開始思考並擔憂著,既然今年有熱死的人那會不會也有冷死的人呢?因此,我急於想要加入某些組織,或者讓自己成長為能夠改變這些現象的人。
極端氣候的發生根源來自於人類消耗的「能量」「資源」。
我最為關註的「能量」來自兩方面:建築和交通。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工業生產以外,還有越來越多的超級大都市的形成,將資源與汙染集中到了一個「高產」的地區和階段。人口不會只是集中在城市,而是致使城市越來越大。不只是建築師,公眾也應該反省這樣的「magalopolis」會給我們帶來什麽。理想的都市應該是低矮的房屋成排成列,偶有幾座較高的商業樓,每個街區都有一片綠化或是公園地帶。建築的層面包括了房屋和綠化,一排一收,後者是前者的supplement,並且是更為重要的。一篇TED演講提到,城市占據地球面積的3%,是55%人口的居住地,卻排放了75%的CO2,消耗了80%的世界能源。盡管,工業廢水、廢氣看起來如此龐大,但我並不認為普通人可以因此而推卸自己「貢獻」的責任。在一些我無法涉足的領域無法立刻改善的情況下,我能想到的最佳解決方案就是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住房和出行。(然,人的想法恰恰又是最難改變的;在道德約束無法完美完成任務時,最終還是需要另一種社會公約—法律的現身)
無論白天黑夜,街道上永遠都是車流不息,放眼望去新能源汽車的比例少之又少。私家車的出現大大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對某些人來說抑或是成為了身份的彰顯。但是,你們有沒有在路過一輛燃油汽車的尾部註意到肉眼可見的尾氣和它身體能感受到的熱量時,思考過我們是不是就是氣候變化的責任人?低碳出行的觀念在未來應該是深入人心的。
目前,本人對於改善氣候條件以及全球人民未來的想法有以下幾點:
- 推廣公眾buy less, rent more的思想,及recycling相關的環保意識;
- 促進當地綠化覆蓋率,住宅群綠化應該向「綠城房產」學習,並且政府應該置辦更多的公園作為「city lungs」;
- 推進低能耗高科技的產出和使用,即在建議盡可能少的使用「不好」的同時,鼓勵創新和使用「好的」;
- 限製汽車出行與購買量,給予低碳出行者以稅收優惠等。
對於住宅,以前已經進行過討論,在此就不贅述。令人擔憂的是,這恐怕並不是買多的房的人多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需要這方面的購買力。所以,近幾十年也許會慢慢改善,逐漸將決定經濟的主體轉移到新能源的開發、科技產品和流行消費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