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會有很多時候真實地遇到以前或者未來的自己。看到一個小一點的女孩,做著和自己以前類似的事情,覺得似曾相識,我敢推測這是肯定的。那也許就是過去的我呢?畢竟,我只在這一刻活著,而我過去的時間點正在以他人的形式活著。那麽是不是也可以推論出,所有人類都是一個整體。我們只是以不同時間,不同形式,不同表現型活著,共同去活那同一個靈魂。
神對貧窮和軟弱之人的關照是通過命令他人不要拿完食物留給那些人 那難道這不可以是人的慈愛與慈悲嗎 人為什麽成了順從執行者 為何所有榮耀歸與神 那人又是什麽?我會這麽做只會是因為我本人願意關照他人而絕不會是 上級命令我這麽做 否則我會懷疑我到底是怎樣的人 但聖經裏處處都指出人是罪惡的 雖然無錯但恐怕把神這個概念體擡得太高了
國民買不買辱華公司的產品或者日本的商品 真的不該被那些無腦愛國的人噴 難道真正應該做到抵製的不是商家嗎 為什麽讓買家來背負不愛國的罪名
我叫戚戚她會看向我 我說看鏡頭她也許真的會看鏡頭 但是只有我叫她她才會回頭 只有我回家了她才會進房間 每天都在為現在還不能給她盡情奔跑的家而愧疚 想到我的房間這麽小就莫名難受 之前空調壞了 我可以去圖書館 但是她呢 她得要在家裏 還會很熱 所以我會帶她去寵物友好咖啡館
也許我並不愛讀書 但看到書架上的書還是令我心馳神往 總想把看到的都帶回家 激動 興奮 我也不知道書的魅力在哪裡 它到底是如何激起我的喜悅的
我認爲heritage buildings和普通建築都是一樣的 有些我們現在新建的有modern feature的buildings 並且具有各種value的 將來也都會成爲heritage buildings所以 這種和普通的區別在於價值和時間差異 房子裏一定是要有人的 有人才有生命 才有溫度 再不濟也必須得要有人的活動
為什麼過去的tradition,在我們這一代在漸漸淡化?大家都在說好像有什麼東西是缺失了的。確實。但我在意更多的是人的主體性,我們並沒有選擇去學去瞭解那些tradition。當然,我們的長輩也沒有和我們說這些,所以pas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lost to some extend。可是我們沒有去問啊,是我們主動不去瞭解的,也許,我相信90%事實應該是,前輩們在瞭解tradition的時候,他們是會主動去問的。因爲他們那時候的生活沒有現在那麼多的encounter,所以如果有什麼想瞭解的無非就是日常生活中接觸到最多的東西。modern city相較於traditional time增加了的體驗是顯而易見,所以問題應該是爲什麼我們這一代,作爲主體的自己,不在意了,不去瞭解了。可能我也過於唯心主義了吧。
有些內容寫在了日記本上,有些內容正好記得寫在了備忘錄裏,還有一些有用的沒用的一並又散落在各個社交媒體平臺上,只是我懶得整合了。所以文字是不完整的,我也是不完整。
高中的時候聽一首歌 裡面重複唱著皇後大道東皇後大道中 我見過了一個一個路標 仿彿回到了五年前憧憬著來到這個城市的時候 是不是應該去一去彌敦道 我想知道這麼好聽的歌 為什麼 也許地點和歌沒有任何關係吧 但就像香港在我想像中那美好的樣子一樣 各種在歌裡聽到的地點在我想像裡依然溫柔
很喜歡通過信件交流,不論是約定會議、探討問題、打招呼。寫信,郵件不是很浪漫嗎?人們爲什麼要事事都趕著插入他人的生活,命令的;爲什麼要用微信呢?我們真的已經離不開這種軟件了嗎?銀行卡還能用,現金還能用。哎,我發我的文章還是得要微信公衆平臺呀!真煩!説真的,我是爲了有朝一日能夠賺錢。或許以後,可以嘗試著寫與自己無腦碎碎念無關的,有深刻含義的短篇小説。當個作家吧。可我又深知,文筆是我沒有的東西。粗人說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