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什麽時候可以見面啊?”深夜,她躺在床上和他打電話抱怨。這是異地情侶常有的話題,對了,他們還不是情侶。
“暑假等我,我一定來。”他説得很堅定,其實她明白,就算沒有她,他暑假也一定會來到她的城市。所以,聽到這個,并不會讓她很安心。首先,暑假太遠了,距離那時候還有超過半年的時間;其次,他本就熱愛旅游,這句“一定來”不是爲了她說的。她放下手機,側躺著,看著枕頭邊發光的屏幕,感到無比的委屈。
“那我們一起跨年吧!那時候我已經放假了,我可以過來。或者我們可以一起去一個地方旅游……或者你陪我過年吧……那時候你也放寒假了……好不好。”她不想回家,她只想和他在一起。但她不知道他的想法,一直都不知道,他什麽都不願意說。
“……”電話那頭是沉默。
她什麽都猜了一遍,給他找了無數個説得過去的理由。時間,金錢,家庭,年紀,距離……“你會來陪我過年嗎?”好幾次聊天,她堅持不懈地問這個問題。“嗯,我陪你。反正在家裏也沒事。”“真的嗎!”“真的。”她始終不知道他説出這個承諾的時候是以怎樣的心情和態度,但這安慰的話已經足夠讓她在那一天安心地睡覺了。“晚安寶寶!”
現在這個賽博的時代,很多人未曾見面與深談,就互相稱呼為“寶貝”。網絡給所有人一張無需購買的面具,戴上后可以說所有不需要負責的話,就像面具之下是另一個人。有些人深諳這些社會上常見的虛僞與薄情,還是抱有天真且爛漫的想法。他們有自己的堅持,比如“晚安”和“寶貝”的用法。
後來,她用這個要和他一起過年的事情成功拒絕了回家。日復一日,“晚安”與“寶寶”是她嗑上癮的安眠藥,一日停藥,便會不安全感發作。她已經分不清聽到的那些話哪些是他願意説的,哪些是她要求他說的。
“你會來嗎?”她又問,仿佛這是一個需要反復確認的話題。但的確,這是唯一適用於非正是關係的“你會一直愛我嗎?”這句話的替代品。她需要反復確認,直到得到一個否定的答案:“不來。太遠了。也不好和家裏人解釋。”“可是你之前答應我的……”“……”那晚也沒有“晚安”和“寶寶”,和那句隨口的承諾一樣,順著毛毛細雨,毫無痕跡地流走了。
又逢他的生日,他説出了自己的期待和不開心,她沒有做什麽除了說“生日快樂”。其實,她一直記著,她想不在身邊根本做不到什麽,覺得他想要什麽得問了才知道。但兩人就這麽讓本就沒有關係的關係更加冰冷。之後的交流日益減少,她發胡桃表情包,他也不再回復胡桃表情包。胡桃日記是他們無意中發現共同喜歡的小游戲。她還上了測測算了八字,有八十多分的緣分值。
“可以打電話嗎?”對面并沒有回消息。“……”打過去的電話被挂斷,收到的只是,“不打。”這次不用懷疑這話的含義是什麽了,這些話和態度無疑都是真心的。破碎的人和零碎的話語,微弱地連接著兩個相隔千里的人。“你不回家嗎?”“不回”,她説“不回”,但沒説“本想和你一起過年,所以不回的。”
過年了,她突然想到,也許生日那天他只是想要驚喜,無關内容。而她卻以爲給別人需要的東西才是正確的,因爲她就不喜歡收到不喜歡或者沒用的東西作爲驚喜。她恍然大悟,也許驚喜和儀式感真的挺重要的。除夕那天,她還在上課,收到他的消息:“我來了。”那一刻,她感受到了驚喜的重量,那恰巧是她喜歡的禮物。
我想要的禮物,不是吃的,不是誰
我想要的禮物,是小蛋糕,是你
我的期待,不是你,不是禮物
我的期待,是你的不通知,是驚喜
期待:对未来的未知的某个时刻或者事物产生一种憧憬、向往。
驚喜:丝毫不加节制地表露欢乐、热情和惊奇。
驚喜的反義詞是失落。
“我們什麽時候可以見面啊?”
“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