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來源:台灣金楓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現為香港中央圖書館藏書
閲讀日期:二零二五年四月五日至五月十八日
閲讀筆記:https://www.notion.so/1d17eb3ae82480a7a0f5c9aabe26168f?pvs=4
四月六日
鵬之三千里,需大風而起,非其能之大於他者。其性大故其用大,其無可用小也,此非逍遙也,囿於自性而已。若夫無法超越其身其能所達,何謂之逍遙也?故問,其逍遙,乃自得其樂耶,或乃任意能之而適得其樂耶?
今天看莊子,這本書的前言是在批判向郭對莊子的注的缺點。說歪曲了莊子的原意,并且迎合了當時腐朽的士人階層。但我覺得向郭的解讀是非常經世致用的,并且和我的理解相似,反而是批判他的解讀的編者更像是鑽牛角尖,歪曲莊子本意。然而莊子本意已然不重要。
本來我是認爲小大都一樣,都可以達到相同的境界。但看了注,說鵬之所以能飛三千里,是因爲它就這麽大。鵬能夠乘著巨大的氣息飛起來并不是因爲它的能力很大,而是它不得不借那麽大的力,也不得不飛一下就飛得很遠。如果不是這樣,它就飛不起來,它也無法短距離地旅行。這難道不是一種限制嗎?所以向郭所言,各物在他們本來的性之上,各安其分,做好能做的。不論大小,逍遙的境界是相同的。就算有所比較,但于個體而言都是可以達到那個境界的,這不是很對嗎?當然,我也認同編者的批判之詞,這種觀念顯然加重了階級固化,讓人安然接受生而為牛馬,生而貧窮,生而不平等。
但我又想到,逍遙是各得其樂,各安其分嗎?雖説這確實已經到達了一個很高的境界和心態,但真正的逍遙應該是超越本性的,沒有能得舒服。是什麽都能,而沒有性分,沒有有區別的概念的概念,這也是我高中時候理解的超越和一。
四月八日
忘内外,故自得。皆忘之,而後皆得之。此非真一。後者(皆得之)所指,非其狀態而其能所決定。前者(皆忘之)所指,是其後者(皆得之)之能先存于前者(皆忘之)之能也。
四月九日
因所好而自是也。有是有非,自困于自是自非,兩相對而無盡者,非達也。無是無非,兩相同而無窮這,達也。是達非達,彼循環與是是非是,是非非非中。故無盡無窮無達無是無非無一,故為一。
道之所虧,愛之所成也。自是而是,自非而非。彼我相異。但彼我存同也,是非位移存其中。人之層次有三。忘是非而不忘彼我,則衡物無愛而衡人有偏。忘彼我而不忘宇宙,則與人相同而苦於修己。忘宇宙至達。
本無任何,故任何為一或無或任何。舉例若存其一其無其任何。若一,則有一,為一。而生有一之一觀念,遂生二,為二。而有一,有一之一觀念,生有一與有一之一觀念之觀念,遂生三,為三。遂生無窮,為無窮。
四月十四日
夫晝夜相遞,天者也。若夫生死相變,亦天者也。知之天者為自然爾,知之人者為自然爲之爾。是故人者亦與天者爲一。知晝夜相遞,亦知生死相變。然人者處之晝夜泰然,而懼之死生。
魚相處與陸,相濡以沫。看似很溫馨,但它們要的與其説是互相于患難中幫助,不如相忘於江湖。江湖事他們的歸屬。郭象注:“與其不足而相愛,豈若由於而相忘!”郭象用不足和由於來描述夫二者之狀態,比我説的患難與自由更能夠廣為理解。
今日讀至應帝王篇最後一段時,上網搜索了解讀,偶然看到一篇由大自然講到人心、利益、政治的文章。我很是喜歡,作者是一個清醒的人,但這個時代清醒的人並不多了,就算是索利的人也是混沌的。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就覺得應該分享一下這篇文章,“政治語言多了,愚昧與偏見也就如影隨形了”。(原文鏈接→ https://www.rhythmsmonthly.com/?p=4775)
四月十八日
應爲帝王者,以性分治其内。不强求水魚攀枝,大鵬潛海。各盡所能,安於其位。無爲指的是善於用人,而不是什麽都不爲。
壺子多少有點玩bug了,鄭之神巫已然有其高超的技術,其能夠聞切氣息,在醫學上可以算是高士了。
四月十九日
駢拇講的主要是性各自正,以己為正,則他者為駢拇,故為不足或有所溢。而當他者為正時,一切的衡量標準,相對應的不足或有所溢,又顛倒了位置。簡而言之,做自己,無所求。不易己性而忘己,至於存己。
千里馬之伯樂,非剔之,馳之,鞭之;治物之善者,應任之,放之,隨之。
四月二十一日
當一個好的品質可以被量化或是顯化於“跡”的時候:人們稱讚這種行為,並以此種“跡”作為表彰的標準對象。這是,“跡”並非發於心,和發於好的品質本身。其中一旦又了利益糾纏,就變得複雜了。效仿他人,其實只是效仿他人的行跡,而不得其理。而又了一個好的標準時,不好的標準也出現了,就有了好壞的衡量。故賞生罰,倡生禁,德生淫,禮生壞。當作為表彰品質的形容詞消失,其對立面的形容詞也會消失。有“跡”,則生矯正之風,遂殉道焉。物逐物性,各離其本性。
莊子更多的是邏輯學。跳過邏輯思辨的過程而去看佛道的解讀,并不能理解莊子。觀點和道理都應該有一個推演的過程,否則讀的只是佛道經或心靈鷄湯,并不是莊子。看到什麽書上寫的覺得有道理的,也不應該直接拿來變成自己的立場,如果不明白觀點得來的思辨途徑,那就是只有立場而無思考,是沒有為立場辯護的能力的。
四月二十二日
《天地》中有言及“風波之民”,查此説法,為“生活在動蕩複雜的客觀環境中的人”,並無評價,只是一種客觀描述。《已亥雜詩》也寫道:“我是東南西北人,平生自號風波民。”我想這是一種非常豪邁自適的自我定位。
天下不治,故需治之。仁的出現是因爲不仁,藥的出現是因爲有病。故知曉如何治理天下的聖人,并不會以此等認知爲榮,而是意識到了世道之亂。
莊子主張的不治,是建立在性本善的人性假設前提。
内篇確實高度概括了莊子的主要思想,但只有齊物的部分被論辯清楚,外篇更多的是進一步辨明自治無爲和自然之道的概念。
四月二十三日
自然無爲,用之以器,而不事之以正。
“上之無爲則用下,下之無爲則自用也。”君王之道説的不就是劉邦嗎?
我並不認同尊卑先後是天生如此,人只是將此天之行利用並將其具象化。天之運行是自然的,指的只是變化,四時有輪轉先後,但其性質沒有。萬物有序,但無尊卑!
明天與道,而後有道德,而後有仁義,而後有形名,而後有所任,而後有是非,而後有賞罰,而後有貴賤。這個順序,我無法做出評價,但先後者,必然不是如此清晰區分的。如果接受了這個排序,那確實可以佐證自然的生長規律。明天與道,游于無窮者,無道德、無仁義、無形名、無是非、無賞罰、無貴賤。然而人已經無法自然生長,對於從出生就接觸了社會規訓的人來説,是先有貴賤、是非,后有賞罰,以及道德仁義禮樂,而形名是隨著所有的這些,以及所任而來的,人類最終所求大多歸於形名。天與道成了,聖人的追求,及於此更需要忘記所有的這些生來就開始構建人世界觀的道德、仁義、形名、是非、賞罰、貴賤。雖然孔子的詞語都讓人離聖越遠,但我們所處的世界正是禮崩樂坏。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如何分辨這麽多語言,這麽多聲音!
四月二十五日
上冊的最後一段是經典的子非魚。魚樂不樂,他人并不會知道。而這裏的邏輯有,你說他不是魚不知道魚樂不樂,但是你知道他不是魚,這一點的指導從何而來。他者,產生於你的觀念,因爲有我才有他。結論就是你不知道你知不知道。
四月二十八日
人活著會有許多思慮,這是生人之累。死則無此矣。然窺其死者,亦不知死樂。云無君於上,無臣於下,無四時春秋,皆無。這又讓我聯想到楚之狂人陸接與,連接與無。
萬物都在一個生命鏈條上,有變化而無死生。生物與生物之間一直在變化,同一生物一直不變。文中說,“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看到網上的解讀,原文鏈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FEMKP22L0521832J.html)”一個“化”字,也許是物化,化為變,物化為變中之不變。KeepInMind“生不常存,死不永滅。”
除了要做到忘物忘我,還需要内外兼修。忘水,則游;忘我,則潛。只修其内不修其外者,如被餓虎食者;只修其外不修其内者,如被内病攻體者。補其短處,鞭其後者,以期安處于世,達于神游。
四月二十九日
內篇是莊子的思想精華 是他寫的 但被編輯過 外篇是他人也許是弟子做的解讀和延伸 但是是很了解他的人
四月三十日
無用之大用,并不是永遠成立的,要看具體情況。正如天地萬物在“化”中,不同的道理運用於不同的場景,道也在“化”中。
五月一日
人的一生就好似,馬路過空蕩的集市,塵世并非我們的歸屬,不過匆匆而過者。過去的任何一刻都已過去,時間不會停止。但是“故吾”已忘,“新吾”繼往。
莊子與魯哀公關於魯國到底儒士是多是少的對話。猶記得我之前對於現在大學生質量問題的探討。著孔乙己長衫者,未必有大學教育成果之智識。而有其智識者,未必著其長衫。近段時間,中國大學生常有看不上八千月薪者。見網上一評論感慨,國内已然全面膨脹。誠然,膨脹的不止是商品價格,更是學歷其實和人欲所度。
人世之得失榮毀皆不在於己,擔憂是沒有必要的。許多人容易有錯誤的理解,覺得既然什麽都是天命,那就擺爛就好,但要説區別,應該還是在於悟道和智力上,我多想一分也同意擺爛和隨它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
五月二日
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有聚散,氣有聚散,聚散無常,互相為始。不知其聚為散始,亦不知其生為死始。輪迴之中,任取一點,皆可為始。身命非我所有,天地自然之氣聚散運行之容貌也。
五月六日
知與不知,能與不能,在不應之。問而答知,其非知知也,問而答能,其非能能也。自知而知,自能而能。
五月十一日
為出於無爲,此無爲為無心之為,無心之為順于天,為不得已而爲之,所爲皆當。唯蟲能蟲,唯循天理而為人能為人。聖人善于順天但拙于有心之為,全人善于順天亦善于人間之想爲。忘他者,即與人無接,贊譽毀辱皆無所動,同天而已矣。然此非全人。
五月十五日
今你我皆在四海之內,四海六合八方代之以無窮之理,無窮之中有魏國,魏國之中有梁國,兩國之中有梁王。魏國梁國梁王與妳我為有限之物,以有限比與無窮,有限無小大之別,爭論大小是無意義的。
五月十七日
若有人問我,過往為何想做大事業,那都是源於想要拯救蒼生,雖有大情懷卻是幼稚的。今若有人問我,為何不再做了。如有田野,則足以自飽;如有音藝,則足以自娛;如有文章,則足以自樂。何必再為天下操心。
「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我抱理想而逐之以遭冷世,其何窮之為!
五月十八日
讀到雜篇,最酣暢淋漓的屬“説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