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長安的荔枝》

兩年前,我在一個下午一口氣讀完了原著《長安的荔枝》,很少有書能夠讓我一口氣讀完,可謂酣暢淋漓。而當時我在微信讀書給出的評價是:“這是一部豐富的小説,但我最爲關注的一個角度就是,盡職盡責的官吏下面是被剝削的百姓,正是勇敢正直有才的小人物,鑄就了百姓的未來,而非在位者”。現在我除了這一點其他細節已全然忘記,看電影的時候類似的想法更加强烈,我也覺得電影拍得特別的好,顯然也是放大專注于這一層立意的,不過我之前看書的想法和現在又有些許不同。電影能用畫面、臺詞教會我們很多事情。

成爲“荔枝使”并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因爲能從嶺南運過來鮮荔枝是不可能的事情。在這個任命的過程中,也反映了很多我們日常工作中可以參考的道理。整個單位裏面的人都是游手好閑的,但遇到臨危受命的時候,唯一一個老實本分的人卻被推向了火坑。這是不符合常理的,爲何那個平時受欺負的人會被選中當替死鬼,因爲領導也是游手好閑,所以整個隊伍臭成一片,而那個“與衆不同”,就會是被排擠的那個。在簽訂契約的時候,主角也是被矇騙的,“荔枝鮮”被修改成了“荔枝煎”,簽名的時候以爲是“荔枝煎”,但後來才發現真相,合同上寫的真正的字。現實中也有許多人被別人惡意陷害,合同上重要的内容特別不顯眼。

電影中關於置辦房產的部分是現代化的,在模型面前選房,房產中介説的天花亂墜,好像有一個房子人生才算圓滿,就會在長安生活的幸福。這是一個普通人奮鬥十幾年,并且需要繼續還房貸來支付的。主角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按理説他會是一個成功人士,但他沒有變得有錢、得到高官,是因爲他是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整個朝廷都和正直善良毫不沾邊。所以我說前面的讀書感想可能有些不太正確,或者就是和電影之後不一樣了,——“勇敢正直有才的人很少,也只能是小人物”。

“荔枝使”這個職位的由來,并不是深思熟慮的任命。不過是皇帝在和什麽什麽人交談的時候,有人順嘴提了一下“嶺南的荔枝比蜀地的好吃”,他就想著要吃荔枝了。可是他不是真的一定要吃荔枝,只是一個他隨意的命令,在下面的人依然待此命令為聖旨,層層級級的官員中必須有人來辦這件事情。一句簡單的想吃,為高級官員帶來了爭功德競爭,為下級官員帶來了被任命的恐慌,為平民百姓帶來了荔枝林的毀壞、高昂的賦稅徭役;最終,當一盤搭上了無以計數的人的生命的新鮮荔枝,端到貴妃面前的時候,最終都沒有得到皇帝的品嘗。

右相給我的感覺很奇怪,他好像是一個徹底可惡的當權者的代表。他在和平時與閹人對立,但在面對無力的百姓時卻與閹人同黨、眉目閒滿是認同的理念。他們都是骯髒權利的勾結者。在佛堂裏,他的心裏恐怕沒有一刻想過佛與慈悲,在別人提出真誠的質詢時,他用禪杖毫不留情地向人砸去。更加諷刺的是,他的空間正好能夠透過佛像的眼睛看到底下的人。

The Lychee Road 本來是一條必敗、必死的路。在現實中,也不會有人真的完成,在嶺南的時候大可以開始計劃將妻女接過來,逃亡波斯。但電影和文學作品還是給人念想,有真正願意幫助的人和朋友,和懂他的妻子。嶺南,是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如果沒有特別的事務,那裏的生活不受朝廷影響。在長安的老鄉和在嶺南遇到的商人,是真正為他著想的朋友。所以,他并不是孤立無援,儘管朝廷靠不住,沿路被剝削的百姓不應該再加重他們的負擔。

最後也算是因禍得福,被流放至嶺南,曾經害得自己拼命轉運的荔枝,可以吃到飽,而“錦綉長安”也不再了。

昨天國慶看電影半價,看電影的時候,想到了很多,但現在只想到這些了。希望我以後能多寫一些觀影的想法,就算我的文字和邏輯還比較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