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的女人》——你急着离开旋转木马式的人生进入“婚姻”的游乐场吗?

一两个月前看了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和《贝姨》,觉得巴尔扎克对人物的塑造很真实,也对社会和人性有一针见血的认知。故我想找出巴尔扎克的作品都来读一读。从来没听过《三十岁的女人》这本书,去网上找电子版本的时候意外发现有日本作家林真理子的同名小说。所以我就将两本书一起下载了。

两本书读起来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是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巴尔扎克描写的是十九世纪拿破仑时代的法国,主人公都是贵族阶级的人物,所以受社会道德规范对一个婚姻中女性的约束;林真理子描写的是当代经济衰退中的日本社会,主角是在大公司上班的三十岁女性,在职场中受到他人对一个单身大龄日本女性的凝视。其次是作品类别的不同,巴尔扎克的读起来是文学,林真理子的更偏向通俗小说,相对轻松许多。

两部作品最大的共性是“婚外情”,“三十岁”和“婚外情”在文学影视作品中总是绑定出现的。

朱丽・德・哀格勒蒙从少女时期不听从父亲的劝诫和名实不符的表亲结婚开始,日子变得像牢笼,她后悔不已,越来越厌恶她的丈夫。她看透了这个曾经自己迷恋的男人的本质:头脑简单、愚蠢、自私——“社会政权中总会有一批虚有其表的栋梁之材”、“神情严肃,喜欢提问,很少说话,就会给别人留下深谋远虑的形象”。他们的兴趣爱好完全不同,精神世界的不合是最大的痛苦来源。

朱丽的婚外情史由此开始,在她因和丈夫的不和、出轨而觉得自己的人生完蛋了的时候遇到了亚瑟・格朗维尔——一个英国人,他作为治疗她心灵的医生获得陪伴朱丽的机会,登山时的三人行,掩盖不了两人的火花。在房间幽会却在丈夫突然回家的时候,他为了保朱丽名节,在窗外冻死都不想被别人发现。此后朱丽更加痛苦,除了丈夫的原因,更是加上了“有人因她而死”、“那个人是最美好的情人”的痛苦,又陷入了疾病。

作为一个贵族阶级的女人,在婚姻中有许多需要自己履行的责任,除了相夫教子,还需要出入社交场合,为自己的丈夫再加上些面子和地位。在社交场上,遇到了夏尔・德・旺德奈斯,一段新的婚外情展开。他们俩成为情人的故事情节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他们生有私生子,朱丽明显偏爱小儿子,而冷落了自己和丈夫所生的大女儿——这个女儿后来也跟一个杀人犯走了,过着海盗王后的生活。

书本的最后一章,主角好像转换了,丈夫的朋友德・玛赛在家中做着管家和财政的工作,他们一家离不开德・玛赛的精打细算。他对朋友的妻子朱丽一见钟情,但他知道这是错误的感情。为了让自己不再痛苦、不让女人发现自己的情感,假装喜欢上了外面的女人,搞了一大串乌龙。结尾好像是他还是找到了朱丽。比较戏剧性。

如果说巴尔扎克的《三十岁的女人》讲的是旧时代西方贵族的家庭和爱情,那林真理子的《三十岁的女人》就是更接近我们生活文化的三十岁女人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与迷茫。日本社会的女性好像比我们更加在意社会对女性婚育年龄的要求,她们眼中一个成功女性的人生是,嫁给商社等精英男士,在三十岁就有孩子,一家人幸福地出游,如果有一份不错的学历和工作就更好了。但如果一个女性到了三十岁依然单身,就会陷入人生危机:优秀的男人更喜欢年轻可爱的女人,而随着自己年龄越大,好男人就越少。主人公奈央子一直在等待自己的爱情,她仍然希望自己是因为轰轰烈烈的真诚的恋爱而决定和一个人结婚,而不是因为相亲在三个月内匆匆忙忙以结婚为目的的快进相处。

插播一句,当开头年下男黑泽出现的时候,我庸俗地希望黑泽就是这部剧的男主,毕竟许多日剧都是这么演的:在女主三十岁,为自己的恋爱感到苦闷之际,一个年轻帅气的年下男出现,犹如纯情小奶狗,之后的故事就满是甜蜜。

奈央子尝试过和不同的男人接触,但都因为自己的理智分析,坚守对爱情和婚姻的原则而选择不再继续。可是爱情应该是非理智的冲动主导的一系列行为和选择,一段婚外情又在这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身上开启了。

奈央子去夏威夷旅行的时候偶遇了之前的同事绘里子,被绘里子没礼貌地拉进了她的家庭。这就是命运地开端吧,一个死缠烂打地绘里子带来了奈央子等待已久的爱情。在多次与绘里子的丈夫泽木吃饭后,他们也进行了从吃饭、喝酒、牵手、亲吻到上床的一系列交往动作,泽木让她相信他们两个是真爱。但精神状态不加的绘里子依然是最大的麻烦,尽管奈央子也看清了泽木过去的出轨、对妻子的暴力,她还是被卷入这段复杂的关系中。最后,绘里子自杀后还是给奈央子带来无尽的麻烦:生病的泽木、和亲生父母很像的女儿……不知道奈央子是会有自己的人生,还是从此被这次婚外情绊住,永远无法向前走。

再过五年我也三十了,我只希望到时候我不是一个没存款的女人。